受害部位会出现大量颗粒状虫粪,还会造成排行穿孔,可通过深翻耙地等措施来进行防治。
玉米棉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为害,受害部位出现的颗粒状虫粪很容易产生污染,甚至还会引起霉变,从而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
因此在玉米收获后就要及时深翻耙地,坚持冬灌以消灭越冬蛹,用药防治必须在幼虫3龄以前,可用75%拉维因3000倍液喷雾防治。
一、玉米棉铃虫为害症状和防治方法
1、为害症状
(1)棉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为害。1代幼虫主要为害玉米心叶,排出大量颗粒状虫粪,造成排行穿孔。
(2)2代幼虫主要为害刚吐丝的玉米雌穗花丝、雄穗和心叶,蛀食花丝,影响授粉,形成“戴帽”。
(3)蛀食心叶与1代幼虫为害状相似,排出大量颗粒状虫粪,造成排行穿孔。还会为害雄穗,导致不能抽雄,影响授粉。
(4)3代幼虫主要蛀食玉米雌穗籽粒,排出大量虫粪,且被害部位易被虫粪污染,产生霉变,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2、防治方法
(1)玉米收获后,及时深翻耙地,坚持实行冬灌,可大量消灭越冬蛹。
(2)在棉铃虫卵盛期,喷施每毫升含100亿个以上孢子的Bt乳剂100倍液,或喷施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NPV)1000倍液。
(3)化学防治可在幼虫3龄以前,用75%拉维因3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倍液,均匀喷雾。
(4)棉铃虫的食性杂、寄主种类多,一年可发生5代,以滞育蛹越冬。
(5)以幼虫取食叶片、幼嫩的花丝或雄穗为害玉米,3龄前是施药防治的有利时机,3龄以后多钻蛀到心叶、苞叶内为害玉米,取食量和对玉米穗的为害程度明显比玉米螟大,也不易防治。
二、玉米棉铃虫的发生原因
1、发生原因
(1)棉铃虫食性杂、较难防治,可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大多数为绿色植物,为棉铃虫提供了丰富的食源,近年来玉米已由次要危害作物变为主要危害对象,不但为一代棉铃虫提供食源,还为二代、三代的发生创造新的生存场所。
(2)玉米棉铃虫喜中温高湿,各虫态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干旱少雨天气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尤其是6月~8月份热量多、气温高,特别利于棉铃虫的孵化与发育。
(3)玉米田疏于管理,棉铃虫发生后周边没有悬挂杀虫灯进行诱杀或没有采取药剂防控措施,加重棉铃虫危害。
2、为害特点
(1)近年在一些栽培改制、复种面积扩大地区,棉铃虫为害玉米有加重趋势,尤以辽南、长江流域及新疆部分地区为主,玉米雌穗常受棉铃虫幼虫为害。
(2)1996年8月青海首次发现该虫为害玉米,其发生面积之大,虫量之多,损失之重,实为罕见,造成受害果穗不结实,减产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