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红锈病的发生原因,越冬病菌的孢子会在春季萌发、并开始传播扩散

作者:秦仲义2023-08-25 13:35:22

残株带有病菌、种植地有患病植株等原因都会导致玉米红锈病发生。

带有病菌的玉米植株会形成夏孢子堆,由于植株长势过旺或田间通风不畅,就会使孢子在植株之间扩散蔓延,从而感染红锈病。

发病时植株叶片会出现淡黄白色的病斑,发病后期病斑上还会出现长椭圆形的黑色疱斑,可喷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进行防治。

玉米红锈病的发生原因,越冬病菌的孢子会在春季萌发、并开始传播扩散

一、玉米红锈病的发生原因

1、发病原因

(1)病株的残余组织内带有病菌,且病菌成功越冬,到了春季冬孢子会开始萌发(产生担孢子),并传播至植株上,当孢子侵入植株内部后便会发生初次侵染。

(2)种植地里面有患病植株,病株产生锈孢子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会通过气流进行传播,继而导致植株受到再度侵染。

(3)植株的长势过旺,田间通风不畅,湿度过大,导致锈病快速发展和流行。

(4)孢子会在植株之间扩散蔓延,加重病情,进入秋季后又开始出现冬孢子。

玉米红锈病的发生原因,越冬病菌的孢子会在春季萌发、并开始传播扩散

2、发病症状

(1)发病初期,叶片的正反面出现淡黄白色的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之后病斑会突起形成散生或聚生的疱斑(夏孢子堆),颜色通常为黄褐色至红褐色,形状多为圆形或长圆形。

(2)孢子堆的表皮破裂后会散出铁锈状的夏孢子,后期病斑上(或附近)会出现长椭圆形的黑色疱斑(冬孢子堆),疱斑破裂后又会散出黑褐色的粉状物。

(3)病情严重时,整个叶片会布满锈褐色的病斑,导致叶片枯黄。苞叶、果穗、雄花也会受到危害。

玉米红锈病的发生原因,越冬病菌的孢子会在春季萌发、并开始传播扩散

3、防治方法

(1)选育耐病品种,种植中、晚熟品种。

(2)与其他非豆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3)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深翻土壤,减少土表越冬病菌。

(4)发病初期,喷施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800-1200倍液(每亩用量50-75克),或43%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3000-4000倍液(每亩用量15-20克),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1-2次。

玉米红锈病的发生原因,越冬病菌的孢子会在春季萌发、并开始传播扩散

二、玉米赤霉穗腐病的症状

1、发病症状

(1)由串珠镰孢菌侵染引起的赤霉穗腐病,病粒初呈粉红色至红褐色,后扩及其它籽粒。

(2)多在被玉米螟及其他害虫危害的虫口处发病,病菌侵染后扩大蔓延。后期病粒果皮上出现粉白色条斑,易腐烂破碎,病粒表面形成棉絮状粉红色菌丝,盛产小型分生孢子。

(3)由禾谷镰孢菌侵染引起的赤霉穗腐病,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生,乳熟至蜡熟期表现症状。多从果穗顶端向下蔓延,遍及大半个果穗,早期被害果穗可能全部烂掉,危害轻时果穗表面色泽仍然正常,但脱粒后可见穗轴与籽粒基部呈紫红色。

(4)受害严重时整个发病部位变成紫红色,籽粒间隙布满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病粒无光泽,不饱满,重者变红褐色,质脆,内部空虚,常被交织的菌丝体充满。

(5)果穗发病部位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体紧密地粘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果穗上菌丝丛中极少产生分生孢子。在苞叶和穗轴表面偶尔可见蓝色的子囊壳。

玉米红锈病的发生原因,越冬病菌的孢子会在春季萌发、并开始传播扩散

2、危害表现

(1)受镰孢菌危害的籽粒,如作种用,发芽率低,播种后常腐死于土里,即使出苗其叶片也变黄,生长极不正常。

(2)引起赤霉穗腐病的病原菌有多种,具体表现为:串珠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及其他镰孢菌。

(3)上述镰孢菌除侵染玉米果穗引起穗腐病外,还可侵染玉米根部引起根腐病和茎腐病。近年来研究发现,茎腐病镰孢菌和穗腐病镰孢菌可以交互侵染。此外还能侵染高粱、谷子、小麦引起赤霉病和根病。

玉米红锈病的发生原因,越冬病菌的孢子会在春季萌发、并开始传播扩散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的杂交种或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2)适期早播,施足基肥,适时追肥,避免生育后期脱肥,合理密植,加强田间中耕除草,促使玉米植株生长健壮可减轻发病。

(3)及时防治病虫鸟害,重点防治玉米螟的危害。

(4)秋季及时早收,晾晒,使籽粒含水量降到18%以下,再入库贮存。

(5)加强贮藏管理,防治贮藏期间病害发生或蔓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农敢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农敢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