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会出现灰霉病、苗期猝倒病、立枯病、根腐病、枯萎病、疫病、白粉病、菌核病、蔓枯病等土传病害。
茄果类:会出现黄萎病、绵腐病、青枯病、髓部坏死病、绵疫病、褐纹病、根腐病、枯萎病、灰霉病、菌核病、性溃疡病、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等土传病害。
豆类:会出现菌核病、性疫病、灰霉病、根腐病、枯萎病、疫病等土传病害。
一、温室植物会出现哪些土传病害
1、植物的土传病害是指病原体(比如线虫和病毒)随病残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
2、侵染病原包含放线菌、线虫等。其中为主,分为非专性寄生与专性寄生两类。非专性寄生是外生的根侵染,如腐霉菌引起苗腐和猝倒病、丝核菌引起苗立枯病。
3、专性寄生是植物微管束病原,典型的象尖孢镰、黄萎轮枝孢等引起的萎蔫、枯死。根病的严重程度受根端分泌物成分和浓度的左右。
4、因此,抑制根围系统病原物的活动就成为保护根系并进行土传病害防治的基础。但必须重视和考虑土壤理化因素对植物、土壤微生物和根部病原物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制约作用。
5、土传病害在温室中发生为普遍、危害为严重的如下:
(1)瓜类灰霉病、疫病、白粉病、根腐病、枯萎病、菌核病、蔓枯病、苗期猝倒病、立枯病和多种性病害等。
(2)茄果类的灰霉病、菌核病、黄萎病、根腐病、枯萎病、绵腐病、绵疫病、褐纹病、性溃疡病、青枯病、髓部坏死病、苗期猝倒病、立枯病等。
(3)豆类灰霉病、枯萎病、疫病、根腐病、菌核病、性疫病等。
二、温室植物土传病害发生原因
1、连作
(1)属于病土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主要原因因为连续种植一类作物,使相应的某些病菌得以连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形成病土,年年发病。
(2)如茄科蔬菜连作,疫病、枯萎病等发生严重;西瓜连作,枯萎病发生严重;姜连作,可导致严重的姜瘟;草莓连作2年以上则死苗30%~50%。
2、施肥不当
(1)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可刺激土传病菌中的镰刀菌、轮枝菌和丝核菌生长,从而加重了土传病害的发生。
(2)自1993年我国棉花黄萎病大爆发以来,几乎连年大发生,与棉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中有机物质大量减少有关。
3、线虫侵害
土壤线虫与病害有密切关系。土壤线虫可造成植物根系的伤口,有利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往往线虫与病害同时发生,如棉花枯萎病与土壤线虫密不能分,在美国棉花枯萎病称为枯萎—线虫复合病害。
三、怎么防治温室植物的土传病害
1、消源
(1)利用温室封闭性能好的特点,在暑季室内作物换茬时,采取水淹、或火烧、高温焖室等技术措施,铲除室内土壤中残留病菌,净化土壤,力争室内无菌,杜绝以上各类病害的初次侵染。
(2)常年连作温室搭配80%乙蒜素4000g/公顷,即260g/亩进行土壤处理,消灭土壤残留越冬菌落,或用土壤菌毒消50%尿酸,每亩使用500-1000g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和病毒。
2、加强管理
注意肥料卫生,严防带菌肥料进入温室;施用的有机肥料,必须经过暑季覆盖塑料薄膜高温处理、腐熟。
3、土传病害
(1)管理人员进室管理,要在室外的操作房中更换鞋袜和工作服,避免衣物、鞋袜带菌入室;室外的操作房地面,要撒有石灰面,鞋袜和工作服,要勤洗勤晒。
(2)人员进入温室后,要随手关门落锁,禁止外来人员、特别是其它温室的管理人员进入室内,以防其它温室病害交互感染和室外病菌侵入温室。
4、培育壮苗
(1)育苗时,要选用无菌基质配制营养土,比如使用石灰彻底杀灭土内残存病菌,还能中和土壤的酸性。
(2)于翻耕前,每667m2撒施石灰50-100kg再翻耕,以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
5、实行轮作
(1)恶化病菌的生态条件,减少侵染;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调整好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维持植株健壮长势,提高作物的抗病性。
(2)一旦发现病害,要针对病害种类,立刻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坚决彻底铲除之。决不能让其孳生、蔓延。
6、防治误区
(1)对病害诊断不清,胡乱用药。如白菜根肿病有一些农户误认为是线虫引起,而使用了线虫药剂防治。如青枯病与枯萎病的诊断不准,病害误用了药剂防治,造成没有对症下药,防治效果不好。
(2)不注重前期的预防工作,病害发生时才开始用药。导致土传病害的发生不可非常好得到防治,甚至造成作物减产、绝收。
(3)土传病害通常危害植物的根和茎,作物生长前期一旦发生病害,幼苗根腐烂或是茎腐烂猝倒,幼苗非常快就会死亡,严重影响作物生产。
(4)土传病害的病原体生活在土壤中,条件适宜时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
四、常见的土传病害
1、纹枯病
纹枯病的病原是禾谷丝核菌等,菌核则是为重要的初侵染源。
(1)烂芽
小麦的芽鞘受害变成褐色,在幼芽阶段造成作物枯死。
(2)病苗
在3~4叶期,在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的病斑。
(3)花秆烂茎
①在返青拔节之后,小麦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多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
②条件适宜时,在茎秆上出现“眼斑”。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能看见蛛丝状的白色菌丝体,以及类似油菜籽状的黄褐色菌核。
2、基腐病
(1)基腐病是由镰刀菌侵染引起的性病害。在症状识别上,如果是发芽感病的,在感病后会出现种子根呈褐色,幼芽腐烂从而导致不可破土。
(2)出土的幼苗近地面叶会出现圆形褐色病斑,严重时病叶会变黄枯死。拔节后病菌通常在基部节间或者第二节间上侵染,出现褐色病斑,上部叶片叶尖变黄,后期节间腐烂、变白,茎壁变薄。
(3)一旦感染上了基腐病,小麦的茎秆极易折倒,轻者减产10%~20%,重者可达到70%~80%。
3、全蚀病
全蚀病是因为子囊菌亚门禾顶囊壳小麦变种从而造成的。在全蚀病的辨别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病苗: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腐烂,根的表面有葡萄菌丝。
(2)分蘖前后:老叶变黄,分药减少,生长衰弱,严重的枯死。
(3)早春:返青迟缓,黄叶和无效分蘖增多或枯死。
(4)拔节后:根部和茎基部1~2节的部分腐烂加重,植株矮化。
(5)抽穗灌浆期:茎基部呈现黑变腐烂更加明显,形成“黑脚”,病部的叶鞘易于剥离,叶鞘内侧和茎基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丝层。早枯形成“白穗”、穗不实或籽粒枇瘦。
(6)影响小麦全蚀病田间发展的因素非常多,包含耕作制度、土壤营养、感病寄主、气候条件等。
(7)全蚀病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很可怕的,属于小麦的毁灭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是大片枯死。通常会造成减产10%~20%,严重的在50%以上,甚至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