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防治:堆肥、有机肥施加前需经过充分腐熟,适当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北方麦区适时浇水。
化学防治:发病时,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乳油兑水稀释喷雾,前者用量为10-15g/亩,后者用量为20-30ml/亩。
一、小麦白粉病怎么防治
1、发病症状
(1)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部。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病害重。
(2)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状霉层,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
(3)较大的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4)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上生针头大小黑色小颗粒,是病菌的闭囊壳。霉层下的叶片组织初期无明显变化,随后褪绿、发黄以至枯死。
(5)发病严重时,小麦植株弱小,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
2、防治方法
(1)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2)中国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中国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3)可使用三唑酮、烯唑醇等单剂或复方制剂进行叶片喷雾,其中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的用量每亩10-15g,12.5%烯唑醇乳油的用量每亩20-30毫升。
(4)上述药物如采用手动喷雾,则对水50-60升;如采用机动喷雾,则对水20升。注意合理控制三唑酮及烯唑醇的用量,避免小麦植株贪青迟熟。
二、小麦白粉病的流行规律
1、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
2、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3、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4、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