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纹枯病在沿淮稻茬麦区、淮北北部、旺苗苗情麦田等地预计会偏重发生,发病后应及时采取措施或用药防治。
纹枯病的发生发展与日均温有很大关联,当日均温在10℃以下时,病害发展相对缓慢,日均温超过15℃就容易加重病情发展。
所以在种植小麦时应根据土地的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种量,注意适期播种以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
一、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趋势以及如何防治
1、发生趋势
预计小麦纹枯病在沿淮稻茬麦区、淮北北部、旺苗苗情麦田将偏重发生(4级,病情指数25~35),其它地区中等发生(3级,病情指数15~25),预计全省发生面积2000万亩。
2、发生规律
(1)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日均温度关系密切。
(2)当日均温度在10℃以下时,病害发展缓慢;日均温度超过15℃,病情加重;20-25℃则迅速发展,病株率和病害严重度都急剧上升。
(3)当气温达30℃左右时,病害发展基本停止。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发生和发展.
(4)冬麦播种过早,密度过大,偏施氮肥,麦苗生长过旺,发病重。
(5)常年连作、麦田草害严重、土壤或田间湿度过大,发病重。施用带病残株而未经腐熟的粪肥等,也有利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
(2)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
(3)根据土地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种量,避免播种量过大,苗过密,从而降低田间湿度。
(4)加强田间排灌水系统的建设,勤中耕除草,降低田间湿度。
(5)用种子重量0.2%的33%井冈·蜡芽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1%的25%三唑醇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
(6)麦苗返青期选用33%井冈·蜡芽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或50%甲基立枯灵300倍液喷雾,重点喷施麦株下方的发病部位。
二、小麦纹枯病的病菌特性
1、病原菌无休眠期,适温下菌核4天即可萌发。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广,13℃以下或35℃以上时生长受抑制,适温为25℃。
2、湿热致死温度为菌丝体49℃下10分钟,菌核及残体内菌丝体为50℃情况下10分钟。干热致死温度为75℃情况下1小时,但菌核可耐80℃情况下3小时的干热处理。
3、在干燥条件下,菌核可存活6年以上。在含水量55%的土壤中,6个月后仍有80%的菌核具有较强活力。
4、菌核萌发后产生的菌丝,遇干燥条件而又无寄主时,48小时后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