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腐: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芽或根呈褐色,病芽扭曲、腐烂死亡,种子或芽基部产生霉菌层。
针腐: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至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开展,基部变褐,叶鞘上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黄褐色。
黄枯、青枯:多发生在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枯萎。
一、水稻立枯病的危害症状
1、芽腐
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芽或根呈褐色,病芽扭曲、腐烂死亡。种子或芽基部产生霉菌层。
2、针腐
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至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开展,基部变褐,叶鞘上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产生霉菌层,茎基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多成群,成片死亡。
3、黄枯、青枯
多发生在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枯萎,穴形迅速向外扩展,苗基部和根容易断裂,叶子刺破。天气晴朗时,幼苗迅速表现出青枯、心叶和上部叶。“打绺”。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二、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措施
防治立枯病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奥力克(青枯立克)50ml+大蒜油15ml,兑水15公斤喷雾,5-7天1次,连喷2次。为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建议喷雾时每15公斤水加叶面肥(沃丰素)25ml。发病中后期使用奥力克青枯立克100ml+大蒜油15ml,进行喷雾,3天一次,连喷2到3次。
2、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3、适期播种,播种密度不要过大。应在气温稳定通过6℃时播种,不要盲目抢早。从理论上讲,播种密度以300g/m2为宜。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农民为了节省农膜等生产成本,以及考虑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机等原因,往往会加大播量,即便如此,播种量也绝对不能超过500g/m。
4、苗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发生。
5、加强田间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温)、中控(出苗后至3叶期控温)、后炼(3叶期至插秧前调温),提倡稀插早育苗,控制温湿度不徒长。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30℃尽量少浇水,第2叶期后必须使其逐渐适应寒冷条件,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3叶期后白天应揭膜通风锻炼,夜间如果无霜冻最好也要揭膜使之经受低温,这样可以培育出抗寒力强的壮秧。
6、苗床土壤消毒用3.2恶甲水剂300倍液喷洒,用广灭灵水剂浸种24-48h或于1叶1心期喷洒500-1000倍液。水稻秧苗1叶1心期,每盘用15%立枯灵液剂0.9g加水1L喷洒。用70%敌克松粉剂500倍液或1%硫酸铵进行喷雾,并注意保持床土湿度,以有效防止立枯病的危害。在秧苗发病初期,施立枯清每平方米用药1-1.5g,对水均匀喷在苗床上。